偶然在網路上看到這樣的一篇報導,大意是說有一位大學建築系的教師要求學生在寒假期間抄寫一本建築設計的著作,然後於假期結束後將成果展示出來。
下面是報導的原文:
作業名稱| 描繪 Francis D.K Ching, Architecture: Space, Form and Order
作業學生| XX大學建築系99級(大學部一年級)
作業規格| sketching paper 12吋x 50碼(30x 500cm)
指導老師| XXX 老師
照片提供| XXX 老師
作業規定|
每位同學用一卷一尺寬的草圖紙卷,描繪 Architecture: Space, Form and Order 英文原始手寫版本一書,從第一章開始,包括所有的圖與字,用針筆或代針都可以,草圖紙卷不能斷掉, 不能縮水, 要全部畫完。每次描繪時要記下當天日期時間氣候 (如:20100122/星期六/雨 )。
XX大學建築系的老師一直擔心小大一的手上功夫(尤其是畫圖的基本功)不扎實,也因為高年級的老師們頻頻關切,所以在上學期結束之際,XXX老師發了狠,給大一的同學一個難忘的寒假作業:用整捲50碼的草圖紙來描「Form, Space and Order」全書!而且要連圖、連字通通都描!讓全班同學的寒假整整一個月除了過年,通通待在家裡乖乖「描」作業。
授課的X老師也特別借了學校的體育館,讓每個同學把自己花了一整個寒假完成的作業整捲全部攤開,形成了這個曬大圖的地景奇觀,而XXX老師也特別照像記錄,讓大家的辛苦轉變為值得紀念的回憶。
以上原文部份結束。
我想說的是~記得在我就讀國中(初中)時,只要考試時在試卷上答錯的部份,當時的老師就會要求學生把錯誤部份的問題連同答案(如果是數學題還會加上計算過程這部份)反覆抄寫五次,或更多.....。
我相信不少讀者在求學過程也有類似的經驗,沒錯吧?
但是問題在於,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即使把這些東西抄寫再多次,我們也不會因為這樣的過程而變得「懂了」。
要搞懂一個東西的唯一途徑就是用腦袋去思考、去理解,而不是去"複製"教材的內容。
這些學生在做的事終究只是影印機的工作~「複製」,如此罷了。
我相信這些學生即使把這本書的內容完整的抄寫了一遍,他們對於這些內容的理解也不會超過5%。
換句話說,我個人認為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鸚鵡可以模仿人類「說話」,但是牠們不會理解這些聲音(語言)的含意是什麼,即使它們的發音再如何標準也一樣。
而這些學生與老師在做的事怎麼看都不算是「教育」,頂多只能算是「創造一個紀錄」。
如果我是這位老師,我會要求這些學生利用寒假期間盡可能的去思考、理解這本書的內容到底在說些什麼,然後在假期結束後要求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把這些內容解說一遍,而不是「背課文」(扮演一隻鸚鵡!)。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出一個學生對於這些內容的理解有多少,然後再針對個別學生去補強其不足之處。
其實以上的現象往往普遍存在於教育圈子中~一群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的人們(老師與學生)湊在一起,然後宣稱他們現在在做的這檔事,名字叫做「教育」。
對不起各位讀者,我接下來實在想不出來該說些什麼了!
呵呵,很喜欢这句话
回覆刪除要搞懂一個東西的唯一途徑就是用腦袋去思考、去理解,而不是去"複製"教材的內容。
我想,学生在抄的过程中也是会有思考的吧,就比方说我背单词,我会在纸上多写几遍,这也无妨是一种记忆和理解的方法。若真是让学生软性的去理解一本书,以我做学生的经验来看,学生也未必有这样的自觉性和驱动力。我觉得老师的这个方法虽然不是最佳,但是也应该会取得一定的效果,读书其实是个积累的过程,学生很难瞬间从刚刚读完的一本书中得到成就感,老师通过这样的“量化”读书的办法,给学生真正“看到”自己从书中得到了哪些东西,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应该会一定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积极性。
回覆刪除想想很多时候学的东西很机械 不理解意思 只是表面临摹
回覆刪除事后自己反复实践才会渐渐回忆起当初的东西 明白其中的意思
这种教育方式大概不会对学生当时的理解有什么好处 相反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也许事后过了很久 凭着记忆才会慢慢理解说 哦 原来是这样
我觉得,其实很多大学生都很懒的,进了大学学习自由度高会不知道该怎么学习。这个老师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懒不起来,毕竟学生同时也是成年人,如果花这么长时间做一件可能会无意义的事,都会有自己的选择的。
回覆刪除个人的一点浅见哦
学习(learning)有不同的方法,用脑袋去推理、思考是一种,但不是唯一的一种。有人想一下就会了,有人做一下就会了,有人看一下就会了,有人做个梦就会了.,有人被打一下就会了.... 。问题是哪一款适合你,这个老师犯的错是不知因材施教。
回覆刪除呵呵 看完后不知道从何说起 真是不知道该说啥了
回覆刪除我觉得不能用简单的复制来理解,学习除了要有好的方法,还得学生自觉,就像做一个产品设计,除了本身设计合理,功能形式统一外,还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考虑他的误操作等。所以博主所说的独立思考上下求索的方法必不可少,但它是个理想状态,在此之前,我觉得这种方式也是可以的,毕竟抄完一本书后一点收获都没有,也不太可能,这应该只是一种练习方式,如果以后都如此,当然是不可取的。
回覆刪除重複copy確實有一定力量存在 尤其是簡單的複製
回覆刪除對於某種學習有效
好比抄寫文字 比起打字 更可以記住文字
遇到需要變化的事物呢?
如解數學題目呢? 我的老師要我錯的題目抄100遍
到今天我還是不會那道題目 我只記得超100遍這件事了
用這種不加思考 只是單純複製的學習方式
"完全不符合 投資報酬率"
做設計不思考 單純複製可以學習到多少呢?
而且這成為台灣學生的一種習慣(我是台灣人)
只是想抄別人的東西或是技術 貫性"抄"學習
有一位江apple同學就是這樣
只是想要別人的作品的原始檔 (不給她還說小氣跟幼稚)
要的檔案不是私人得獎作品 就是原創包裝的展開圖
還洋洋得意 要得到應該很厲害
她大概不知道恥這個字怎麼寫吧?
老是想要我教她技術(軟體) 還怕我藏私 故意裝不懂
先教從頭教了之後 還說這(某些地方)我也會之類
對於作品真的的本質 可以了解多少
她的作品好嗎?
抄也有分抄的好 跟抄得不好
只是某些作者原始檔案都拿去了 這樣抄得還這麼.....不予置評
看文博主文章
各位覺得她會成設計師嗎?
看完文章,我想這位老師要給同學的練習,是手上功夫.
回覆刪除從這段話可以知道"東海大學建築系的老師一直擔心小大一的手上功夫(尤其是畫圖的基本功)不扎實".
很有創意的人,不一定畫得好.
雖然說畫得好的人,不一定有創意.
但是大部人的圖像思考的人,所以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圖片較多.
所以有創意的人,也要能畫的出來.
今天老師的用意是要同學,練習繪畫的技巧,並不是著重在創意思考.
當然如果能在"copy"的過程,有辦法吸收到原創者的精神,那應該就額外的收穫了.
就像要練習寫毛筆一樣.我可以利用模仿王羲之的作品集來練習.
我的重點是要把毛筆字寫漂亮,而不是練習寫文章.
練習寫文章有其他的方法.
設計有很多東西要學習,不是只會想而已,也要能表達的出來.
我不知道現今手繪能力還重不重要,還是電腦強就行呢?
但是學習是要一步步的來,要多想之外,本身的表達技巧也是透過多練習的.
我想老師也是一番好意,現在的學生這麼懶,寒假搞不好就看個電視上個網,鬼混一下,時間就過了.
念完建築系,想不出來,起碼也要能畫.當然能想能畫是最好的.
所以如果老師能再加上一個作業,就是同學們要試著說明對於每件作品的分析.可能就不會被版主念了.
不過,作業太多,同學們也是會反彈的.呵呵.
以上是個人淺見,不是要挑筆戰啦 ^_^
我觉得不能用简单的复制来理解,学习除了要有好的方法,还得学生自觉,就像做一个产品设计,除了本身设计合理,功能形式统一外,还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考虑他的误操作等。所以博主所说的独立思考上下求索的方法必不可少,但它是个理想状态,在此之前,我觉得这种方式也是可以的,毕竟抄完一本书后一点收获都没有,也不太可能,这应该只是一种练习方式,如果以后都如此,当然是不可取的。
回覆刪除学习(learning)有不同的方法,用脑袋去推理、思考是一种,但不是唯一的一种。有人想一下就会了,有人做一下就会了,有人看一下就会了,有人做个梦就会了.,有人被打一下就会了.... 。问题是哪一款适合你,这个老师犯的错是不知因材施教。
回覆刪除學功夫第一步是什麼....就是打馬步,為什麼......?
回覆刪除Re: 黃大民 <7007830270546064661>
回覆刪除當然要打馬步啊!
只是我並不認為抄課文就是所謂的「打馬步」...。
关于LZ的看法我认为比较正确,但是大量的COPY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当时领悟,而是利用了大脑的整理功能,当大量的图像数据传输入脑后,人处于睡眠期时会自我进行整理,这样实际上可以看做潜意识的领悟过程。所以应该这么说,如果COPY的话应该让学生不计质量只求速度在短时间内让大量的数据入脑。这样的话才真正达到了COPY的目的。
回覆刪除樓上新聞是錯我們用第一版描!不是第三版!!!
回覆刪除今年寒假東海大二又來描 Building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 還要翻譯
哈哈
很好奇不知身為學生的你們有什麼樣的看法???
刪除我來說說,我是學生,我覺得上面抄寫的這種教育方式是不管用的.雖然從複製的過程中是會得到一些實力的,但是是要學生自己有意識地去分析,也就是說還是要動腦筋的,要不然得到投資報酬是非常非常低的,因為學生只是在做一件無聊又沒動腦筋,浪費生命沒有生命力的事;同時在這過程中會養成學生抄襲別人作品的傾向,這是在潛意識方面的,當然你可以不認同.然後最重要的一點是---我覺得學習應該是個雙向交流的,學生要說,老師也要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不斷把球傳來傳去,才會成長的.但是教育界裡卻觀察到老師只顧說自己的,學生是全部不會發問的乖乖牌.這種情況我常常想為甚麼那位老師不錄個影片上傳網路我自己看就好了,而且在自己選擇的環境裡,成效會更大.
回覆刪除很多教育者我覺得不是只教技術,就是甚麼都不教,然後只是批評卻沒有幫助學生的建議,完全沒有做到引導學生學習,如果一個教育工作者是對教育抱有熱情的話,他應該做的事我覺得是把學生的熱情給帶出來吧!而不是說學生能力差是自己的事這種話.(當然這是做為教育者的立場)
學生的話,需要做的事就是質疑老師教的事到底多少是可取的,並且試著不去依賴老師給的"養分"自動地去學習.(學生立場)
另外,我覺得抄襲好的作品來練習在某種角度來說也不是完全的壞事,但前提是你有自己的想法在做創作,抄襲大師的作品只是讓你發現一些額外的事而已,自己還是要保有自己的思考,不是盲目的抄.
本文作者的看法如何?
sailor sun
我當初在網路上看到這則消息時,感到很震驚,原因有二~
刪除1.這位老師似乎以為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一些重要、有營養的東西,這種想法對我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
2.這位老師所指定的「Architecture: Space, Form and Order」(就是文章中提到的那一本,不是來年指定的另一本「Building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其中的核心概念是相當古老的舊思維,是柏拉圖時代的「幾何學即真理」的思想延續,並不是當今這個時代的東西,而這位老師沒有察覺那本書的內容在本質上到底是什麼這件事,對我來說也是很不可思議的!
至於設計的學習嘛,本來就是只能依靠自己。
那些在校園內扮演教師角色的人們,本身對於「設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不見說得清楚(這不是他們的錯)。
所以總歸一句話~捨棄對他人的依賴、靠自己的力量去挖掘才是唯一的方法。
突然看到這篇文章,有些看法想要分享
刪除關於版主對於這篇報導的解讀,我想有些誤解
這位老師對於這份作業的要求並不在於希望同學們可以學到什麼所謂"有營養的東西"
而是在發佈這個作業時,就已說明是為了訓練手上功夫
至於學生能否從內容中學習到什麼,試問,只是大一的他們,只經歷了不到一年的建築教育
又怎麼能奢望他們從中得到什麼關於"設計"的想法或知識呢?
臨摹與抄襲的差別在於,是否從中有所收穫而能創新
哪個學習者沒有經歷過臨摹的階段?
套句樓上佩姬的比喻,書法臨帖與會不會寫文章其實是兩回事
這點是我覺得版主可能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有所誤解的地方,亦或是被報導影響所錯誤引導
至於為什麼選擇描繪Architecture: Form, Space and Order這本書
並指定需要是第一版
內容是否適合現代思想暫且不談,但回到"為了訓練手上功夫"為目的來看
原版Form, Space and Order是以純手繪以及手寫來完成
用以訓練手上功夫我覺得並沒有不妥
當然現在社會上幾乎已經沒有在使用手繪製作圖面
但套句老師說的話:電腦畫的好的人,手繪不一定行;
但手上功夫訓練紮實的人,電腦一定也能畫的好
其實我自己也是這份作業的完成者
也許在過程中因為經驗,確實沒辦法學到什麼
但我很確定的是,這份作業之後,手上功夫的成長確實是顯而易見的
而這也才是這份作業的初衷
純屬個人看法,也許只是看法不同~
我又回頭去查看了報導的原文,確實提到了「建築系的老師一直擔心小大一的手上功夫(尤其是畫圖的基本功)不扎實」,也就是說這作業只是訓練學生的作圖能力為目的。
刪除因此看來確實是我誤解了這作業的目的了,而這篇文章也因此失去了意義......,實在是遭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