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

設計師要有良好的「感受力」!

「感受力」、感受力」、「感力」......。

有些人把它叫做「觀察力」、「感知力」等等,我個人則是比較偏好「感受力」這個說法,因為它帶有「感知」與「接收」、「察覺」的深層含意。

「.....感受力很重要.......。」

類似的話語在設計師之間總是可以常常聽到,但是卻很少有人針對這個「感受力」做出深入的說明,也導致有些人對它做出完全錯誤的解讀。




「感受力」到底是什麼?

與其直接在這說明「感受力"是"什麼?」倒不如先來說說「感受力"不是"什麼?」。

也就是我們先來看看一些典型的錯誤解讀......。

曾經在一個討論攝影的論壇看到一個網友Po了一個「培養觀察力(感受力」」的主題,那位網友在文章中貼出了下面的照片,然後這麼說~

「沒錯..這是五分山雷達站....但照片中還有兩樣東西...您發現了嗎? 
自然觀察可以培養敏銳的觀察力....稍後公布答案.」


然後他這麼回答~


「鳥跟搖空飛機都沒錯. 不過更精確的答案是一架搖控的無動力滑翔機與一隻猛禽..猛禽依棲地, 體型與翅型研判是一隻老鷹(黑鳶). 不過. 辨識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你發現他們了嗎? 在這麼寬闊的地方.空中兩個小點.... 
敏銳的觀察力可以從小培養. 自然觀察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上面就是一個對於「感受力」的完全錯誤的解釋.......。



換句話說, 這位網友把「感受力」(觀察力)錯誤解讀為~「眼睛的"視力"」!



實際上創作領域(設計當然也是)的人士所說的感受力,指的是「對於抽象事物的感知與解讀的能力」。

例如好萊塢動作電影中常出現的台詞~「....我可以"聽"出你話中的恐懼.....。」這就是一個感受力的範例。(耳朵可以"聽"出恐懼?這是確實可以的)

也就是說,感受力所作用的對象完全都是抽象的(形而上)事物,不是那些眼睛"直接"看到、耳朵"直接"聽到的東西。

具象與抽象的事物原本就融合為一體,我們的感官知覺(眼、耳、口、鼻、舌)負責察覺那些具象的事物,而感受力負責察覺其他抽象的部份。


實際上若以感受力來"看"上面那張照片,我們可以"感知"到下列抽象事物的存在~



1. 雷達站是人工的建築物體,而山與天空是自然的物體,照片中出現了 人工/自然 的對比,在視覺上比例大約是 5:95的狀態。


2. 綠色的山在色彩上的"重量"比天空的藍色來的重,而且分佈方式剛好符合了地心引力的自然傾向(重量比較重的在下面),而建築物又剛好是無色的(白色)物體。


3. 照片中的色彩分佈(藍與綠與白)剛好可以作為台灣本地在政治立場方面的隱喻。


4. 山的形狀變化是完全"隨機"的,而建築物的形狀由於是人造物,具有「秩序」,因此照片中也出現了 混亂(隨機)/秩序 的對比狀態。


等等........。




假設一個人的眼睛視力是正常的,耳朵聽力也是正常的,那就代表此人的感受力也是正常的嗎?


很遺憾,「不是」!


感受力是指能夠"看到"眼睛所看不到的事物,能夠"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事物的能力。


在此讓我引用一段某書中關於 安藤忠雄 參觀 科比意 的某一個建築設計時的文章描述~

「往禮拜堂內踏進一步,這次像是自室內各處襲來,我被光線的洪水包裹住全身。從穿透斜牆的大大大小開口部,湧入各式各樣質量的光線,禮拜堂內部被紅色或青色、黃色的光所描繪,光線或者溫和、或挑戰性地,在地面上描繪出清晰的輪廓:這簡直就是光的雕塑。」


如何?你覺得這樣的描寫很誇張嗎?


難不成這是在描述吸毒者眼中的粉紅大象嗎?


事實上這段文章原本就不是在描寫「眼睛」所看到的東西,而是在描寫「感受力」所"感受"到的東西,所以當然是絕對抽象的東西。



讓我們再來看看在音樂的領域中感受力所扮演的角色。



請仔細觀察影片中 Eric Clapton彈奏Solo部份時,他的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有兩段)



當一個音樂家投入在自己的演奏中時,必然會出現類似的反應~「有點猥褻(便秘?)的表情、扭動的肢體動作等等...」。


這就是此人對於聲音(音樂)的感受力正在充分運作的最佳證明。


當我們聽著自己熟悉也喜愛的音樂時,我們的身上當然也會出現這樣的反應~「情不自禁跟著音樂擠弄表情,扭動軀體....」。


如果沒有的話,那表示你此時並沒有真正在"聽音樂"。

此時在聽的是"聲音",但不是在聽"音樂",就像某些音響玩家一樣......。

聲音是用「耳朵」來"聽"的並沒有錯,但是音樂是用「感受力」來"感受"的!


當一個音樂家認真演奏音樂時,你會看到他的彈奏動作與表情肢體動作是"同步"的,而這就是他對於聲音(音樂)的感受力所巧妙連結起來的同步作用。


音樂家真正關鍵的能力就是對於聲音的感受力,並不是彈奏樂器的能力。



那我們應該回到設計領域來談談感受力了。




感受力在設計領域的用途


1. 感受力是一個自我學習的管道



設計所含有的抽象層面的事物原則上就只能經由各自的感受力來"讀取",若一個人的感受力良好,那同時也表示了他在面對外界的事物時,能夠"得到"(接收到)比較多的東西。


當然在設計的學習道路上效率也會比較高。


通常屬於自學型態的設計師,他們的自身感受力都相當的強,因為「感受力」就是他們自我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

他們往往在"看到"的當下就"明白"了,"聽到"的當下就"懂"了,根本不太需要其他額外的說明與講解。(這是單獨指抽象層面的東西而言)



2. 感受力是一個評估的工具

對於設計的抽象層面的事物來說,唯一的評估工具就是人們常常說的~「感覺」。

感受力差的人對於外在的事物往往無法順利的產生某些「感覺」,因此也難以適當做出評價。

這種狀況就如同一個盲人無法評估一付畫作"好不好",一個聾子無法評價某個音樂"好不好"是一樣的。

感受力好的設計師對於自己或是他人的設計比較能夠順利做出一些評估,感受力差的設計師往往無法評估一個設計本身的成績好壞。

感受力差的設計師也常常會做出醜陋、缺乏內涵的設計,這當然就是他缺乏這方面的感知能力(感受力)的緣故,所以無法做出適當的判斷。




感受力的培養與訓練方式

簡單的說就是~「沒有」。

其實也不是真的完全沒有啦........。

感受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而成的能力,尤其是針對於抽象事物的接觸經驗所造成的影響比較大,例如~音樂、藝術、戲劇、攝影等等的實際接觸經驗。

至少我個人還不曾看過任何能夠在短期間培養感受力達到某個標準的類似訓練或教學。






















但是對於那些顯然已經知道自身缺乏感受力的那些人該怎麼辦呢?

我個人的建議是,多多接觸一些以感受力為主要依據來做出評論的資訊、文章、書籍等等。

譬如說~藝術方面的各種評論文章書籍,談論各種視覺藝術的書籍等等。

實際上這些東西並不會直接的培養我們的感受力,而是我們藉由觀察接觸他人發揮他自身感受力的"親身示範"來讓自己耳濡目染,一點一滴訓練出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我想多數人都知道西方學生在學習設計方面的起跑點是優於東方學生的,這也是一個因為感受力的差距所形成的不平等。

對比於東方人的學校教育來說,西方人的教育在各種領域學科是比較平均的。

東方學生由於在教育途徑中徹底的"犧牲"了藝術、音樂、戲劇方面的領域,所以造成學生自身的感受力低落的事實,所以東方學生在種種創作領域方面的能力很差,當然也包括「設計」在內,請參考這篇舊文



我想看到這裡各位都應該知道如何做了,從現在開始應該還不算晚。









8 則留言 :

  1. 我觉得电影很不错,电影里有艺术,音乐,戏剧,结构等等很多东西可以来好好“感受"一番。很立体的感觉。当然要选好片子,呵呵。

    回覆刪除
  2. Re: sola <2465882395063529943>

    藝術電影會比較適合,尤其是以前大師留下的那些經典作品。

    回覆刪除
  3. 蒲公英的降落伞2011年11月18日 晚上8:24:00

    总觉得自己现在就是感受力不足,能从我接触到的事物里获得的东西太少了~
    恶补了三个月的手绘,用了近两包A3纸,最后到自己做方案的时候还是什么都画不出来~
    我跟老师说我很努力,可是他们都不信我,总觉得我能做的很好,不应该什么都画不出来~
    我也很想有这样的能力,可是就是不进步~
    这个瓶颈好大啊~崩溃了都~

    回覆刪除
  4. 蒲公英的降落伞对2011年11月18日 晚上11:53:00

    博主~我是不是真的无药可救了~

    回覆刪除
  5. Re: 蒲公英的降落伞对 <8974528939727186385>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什麼。


    你說畫不出來是因為感受力的問題,但是畫圖根本與這篇文章所談的感受力完全無關啊!


    如果你學習畫圖是看著照抄的那種方式,那畫不出來是正常的。
    (你也許學習了某些"無用的"東西,只是自己沒發現罷了)


    請把這Blog中所有畫圖教學的文章仔細看過,再評估看看吧。
    (請用腦袋去理解內容,否則當然是不會懂的)

    回覆刪除
  6. 這種狀況就如同一個盲人無法評估一付畫作"好不好",一個聾子無法評價某個音樂"好不好"是一樣的。


    其实好的音乐 盲人用通觉 也可以感受到其美妙 贝多芬
    ——oursdesigner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是不是把「盲人」與「聾人」搞顛倒啦?

      刪除
  7. 人脑的物种功能—— 吸收——记忆 ——整理——输出——综合协调。

    我觉得搞设计画画也是如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