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6日

Exp 30. 選擇適當閱讀題材的個人建議

在這個文章分類中推薦良好的書籍著作是一貫的重點,由於個人的閱讀經驗也不算太短淺,所以在這談論一下如何選擇適當的書籍來閱讀,對於各位應該是有幫助的。

不過這些經驗談僅止於個人的見解而已,因此之故,當然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建議‧‧‧‧‧‧。

首先必須界定一下閱讀的目的所為何來,在此我們簡單將閱讀行為的目的粗略的劃分為兩種:

1. 為了吸收新資訊(新的知識)而做的閱讀。

2. 為了增加智慧、讓自己更聰明而做的閱讀。(當然在不少時候這兩者是相互重疊的)


前者類似於閱讀報紙、流行雜誌等等,我們從這過程中得到新資訊,但是並不因此而變的更聰明。(「知道很多」與「很聰明」是兩回事)

後者通常是指閱讀具有相當專業性質的論述性文章,各個專業性學術領域的著作皆屬此類。

而這篇建議所指的「閱讀」即是指後者,也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加聰明而作的閱讀。

前者在選擇適當題材方面通常不會有什麼難題,你所缺乏的是哪方面的資訊就去找來讀就是了,只是在現今的網路時代,通過閱讀來吸收新知恐怕不再是最佳的管道了‧‧‧‧‧‧。





















那麼我們就直接進入正題吧~「關於選擇適當閱讀題材的 Do And Don't 」。


Do ~ 建議的題材類型:


1. 對自己來說是新的專業領域的著作。

哲學、藝術、社會學、人類學、科普、音樂、文學、歷史、心理學、經濟學......等等。

對於一個人來說,總是有許多專業領域是自己所不熟悉的,藉由閱讀這些著作可以讓我們學習以不同的思維角度來理解一個事物是怎麼一回事,藉由這樣的閱讀過程可以讓我們熟悉以往的自己所不熟悉的思考方式,累積各種不同的思維工具與概念,培養多方向的思維習慣,擺脫某些「永遠只能從一個角度來理解事物」的窘境。

比如說這個 Blog 是以談論「設計」為主要目的的一個園地,雖然是同一個「設計」概念,但是我們可以:

從哲學的角度來思索設計。

從藝術的角度來推廣設計。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議論設計。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定位設計。

從科學的教度來革新設計。

從文學的角度來解讀設計。

從歷史的角度來觀照設計。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掌握設計。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審核設計。

....................不一而足。

要做到能夠以多重的角度來理解與思索一個事物,必要的前提即是一個人必須事先熟悉某個專業領域用來理解事物的方式,然後才能夠開始實踐。

這即是閱讀所能夠為我們所帶來最大的益處。(也是這些閱讀推薦之所以出現眾多非設計領域著作的主要原因)

有些人只閱讀某些特定領域的書籍,凡是與自身專業無關的事物一概不主動接觸,這是相當糟糕的一種狹隘觀念。

只願意接觸與設計有關的事物的那種設計師,其實是相當沒道理的,因為「設計」這個概念只能建立在其他眾多專業領域所形成的匯合之處,若是撇開其他領域,設計根本無法存在。


2. 自己熟悉的領域但是卻說出了不一樣的東西。

某些書籍談論的議題是我們已知的,但是其內容卻道出了以往的人們不曾說過的東西,或者是完全相反的論點,這種書籍可說是必讀的。

俗話說「幻滅是成長的開始」。其實何止如此,當一個人腦袋中某些自認為絕對正確的觀點被無情的徹底推翻時,這就是智慧產生的瞬間。

如果一本著作在其中提出了某些與(讀者的)既有認知完全不同的論述,而且這些論述還具有無比的說服力,那麼這毫無疑問是一個讓自己成長的絕佳機會,是我們求之不得的事。

對於設計師來說,市面上眾多謳歌設計的那種書籍實在沒有太多閱讀的必要,倒是若有一本能夠將設計批判的體無完膚的書籍出現,那種書籍才是一個設計師真正應該去讀的書,才是能夠讓設計師成長的好機會。

換句話說,在閱讀的世界中,我們應當主動尋找那些能夠將自己的既有認知徹底的 KO 擊倒在地的機會,那就是智慧的源頭。


3. 論述與內容都相當完整的著作。

有些著作雖然提出了作者自身所主張的論點,但是缺乏與之配套的應有論述,導致於這些主張淪為一些不說明理由的口號。

口號只要喊出來便是了,不需要提出理由,所以才說是「口號」。

但是對於讀者來說,若是作者不說明其主張背後的理由,對於讀者來說如同霧裡看花,不明所以,就如同一個沒有思考過程卻憑空蹦出來的結論一樣,簡直是莫名其妙。

這種跛腳型的著作頂多只能讓讀者明白作者的主張,但卻無法知悉作者腦袋中到底想什麼,所以難以為讀者帶來實際的幫助。(古早時代的著作通常都是這種類型,但是也沒辦法......)























Don't ~ 不建議的題材類型:

1. 對於讀者來說專業性過高的著作。

每個讀者自身的水準不一,但是若是遇上一本內容太過艱深的著作,由於無法對於內容有太多的理解,因此這種閱讀是沒有太多幫助的。

雖然說在閱讀過程中對於作者所欲表達的內容達到 100% 的理解原本就是不可能的(若是如此,哪表示這本書的內容對你來說太簡單了),但是若讀者所能理解的部分低到某個比例之下,也許是 20% 吧,那麼這樣的閱讀也是無太多意義的。

有些人會為了面子而去讀一些超出自身能力太多的著作,尤其是一些大師的著作。

通常這種著作並不是以一般大眾為對象所書寫的著作,而是以相同專業領域內部人士為設定讀者,這種著作的通常特色是文章中通篇的專業術語,而作者也不對這些術語做太多深入淺出的說明(因為沒有必要),再加上一般來說出版社並不會特意的指出這一點事實,於是只能靠讀者自身的警覺了。

一般來說以論文、論文集、講演稿為多。

(若是論文集的話,應當極力避免,因為論文集若是同一人之論文,其中每篇的主題是各自獨立的,彼此之間互不相干,所以內容往往是高度濃縮的。若是多人的論文集,情況更是雪上加霜,各篇主題不相干不說,連同議論的角度也不是出自同一人,必然無法形同系統性的內容。)

切記,讀了卻沒有懂與沒有讀基本上都是同樣的結果,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2. 對於讀者來說專業性過低的著作。

有些書籍對於一個主題的探討僅止於相當表面的程度,對於讀者來說只不過是把已知的東西再重複說一遍,這種著作也是無法產生用處的案例,應當避免之。


3. 內容〝不誠懇〞的著作。

何謂〝不誠懇〞?

我的意思是指某些書籍,經常有意無意的暗示讀者,嘗試讓讀者相信這些書籍的內容能夠為讀者帶來莫大的好處,也就是對於內容做出種種誇大不實的承諾的那種書。

基本上集中於商業書籍或是實用書籍,這種書籍通常能夠從書名或是書腰上的介紹文字簡單判斷,例如~「榜首滿分筆記術」、「驚人的30秒瘦肚操」、「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輕鬆成交、業務一定要會的提問技術」等等。(以上存屬虛構,如有雷同絕非巧合)

通常能夠從一個人是否喜歡購買閱讀此種書籍來判斷此人是不是笨蛋。


4. 內容不夠扎實的書籍。

何謂也?也就是指書籍〝內容〞的份量不夠多的那種書。

比如說一本 300 頁的書籍,若是將真正的重點摘錄出來只要 30 頁就可以充分陳述完,這種帶有騙稿費嫌疑的書就是了。(這種書通常是與出版社合作的專業寫手所作的,通常是專業性很低的那種書籍)

 一般來說即使兩本書的頁數(或字數)相當,其中所蘊含的資訊量卻可能落差極大,譬如說老子《道德經》或是多數的佛經,都是以少言多的明顯案例。


5. 把他人說過的話再重複說一遍的書籍。

這種類型的書藉也是相當普遍的存在。

譬如說探討一些流行性議題的書或是為了趕流行而出版的書大致上都是。

例如前一陣子西方世界興起一股中國熱,於是市場上就會冒出一推談論此議題的書,內容基本上大同小異。(這種書通常是依據一些二手資訊所寫就的,所以內容無法不一樣)

這種書雖然不是不可讀,只是顯然沒有必要一一閱讀,只要取其一作為代表大致可矣。



以上大致是目前所想到的,若有新想法再另文補充。

我想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是,雖然閱讀是一件好事,但是若選擇了不適當的題材是難以產生實際效果的,讀的多倒不如讀的正確。


2 則留言 :

  1. 院长!我要提问!(努力地举手)
    我好想知道您最喜欢的10本(左右)的书什么的——从您个人角度出发的top 10,而不是为广大读者写的top 10。

    回覆刪除
    回覆
    1. 10本是嗎?讓我想想......。


      其實我把閱讀當成是自我學習的途徑之一,因此也沒有喜歡不喜歡的分別,所以我把題目改成「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10本書」,不分先後順序如下(皆繁體書)~


      1. 道德經-老子
      2. 易經
      3. 菊花與劍(菊與刀)-露絲.班乃狄克
      4. 人與其象徵-卡爾.容格
      5. 論文明-佛洛依德
      6. 有閒階級論-范伯倫
      7. 空間詩學-加私東. 巴謝拉
      8. 地球是平的,也是圓的-Steve Hagen
      9. 文明與野蠻-羅伯特.路威
      10.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馬修.克勞佛


      這份名單處於不斷變動中...。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