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5日

設計師要有分辨因果關係的能力

「因果」概念對於東方人來說是相當熟稔的一種抽象概念,多數東方人似乎也認為自己比西方人還要理解何謂「因果」概念。

但實際上,東方人只是單純的生活在充滿佛教思想的外在環境中,因而經常聽到「因果」這個詞語罷了,對於思考與分辨因果關係來說,東方人並不特別出眾。

被多數人所辨識出的因果關係,實際上是屬於那些顯而易見的因果關係,言下之意就是指物理性的因果關係。

何謂「物理性的因果關係」?(這只是自創的說法)


「一隻手放掉杯子」與「砸碎在地上的杯子」之間所存在的因果關係,就是所謂的「物理性的因果關係」,因為能夠被 " 看見 " ,所以易於辨認,因為「因」與「果」在短時間內相繼發生,所以易於被指認。

對於所有人來說,指出這樣的因果關係根本是毫不費吹灰之力的。但是即使辨認出這樣的因果關係,也等同於說了一句廢話,無法為我們帶來什麼實際的幫助。

對於設計來說真正能夠扮演重要角色的,往往是另一種「抽象性的因果關係」

何謂也?


「因」與「果」之間並不存在明顯可供立即辨識的堅實關連性,就是我所謂的「抽象性的因果關係」,這樣的「因」與「果」之間產生作用的過程也許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個世代,一來由於這樣的因果關係無法被 " 看見 " ,二來其產生作用的時間被拖長了,以致於難以辨認出來。

我想舉例來說明是必要的,譬如說從一個台灣人的角度來說,在與當代的中國社會民眾互相來往交流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某某人的素質(品質」如何如何......」這樣的言語表達方式,在這樣的言說中本身就存在著一種相當典型的「唯物論」思維在其中,而這樣的思維的存在與一個族群過往的歷史與政治經驗存在著明確的因果關係,這樣的因果關係不是明顯可見的,但是仍然能夠被辨認出來。


另外一個也是體現出唯物論思維的當代中國民眾的慣用表達就是~「這是不科學的」(科學發展觀),這樣的思維倒是與美國人的「科學萬能主義」相當的類似,雖然是不同的「因」,卻是相同的「果」。(美國人的科學萬能來自於自身的科學成就,中國人的科學萬能來自於官方政治意識型態)

像這種相當抽象而隱微的因果關係的存在,就不是人人都有能力簡單辨認出來的,所以才說是「抽象性的因果關係」。

從比較微觀的角度來說,只要一個事物自身的存在,就必然會引發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不論是人與物、或是物與物之間都是如此。

在佛教思想中,一個事物所引發的一切因果關係的總和,就稱之為「業」( Karma ),而這樣的概念對於設計的思考來說是有幫助的。


























對於設計來說,一個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所操作的對象,若不是某些具象性的元素,譬如造形、形式、材質、功能、色彩等等,就是某些抽象性質的「關係」,而其中「因果關係」就是一大重點,是設計師必須要有能力確實掌握的。

前述的佛教思維中的「業」,實際上又有「善業」與「惡業」之分,對於我們來說能夠產生正向結果的是「善業」,帶來負向結果的即是「惡業」。

而在設計中我們可以如此說,能夠將結果導向我們所設定之目標的 " 有益的 " 因果關係,就能為這個設計產生「善業」,而相反的將結果帶離開設計目標的 " 有害的 " 因果關係,就是這個設計所生之「惡業」,是應避免之。

而若是一個設計的「善業」超過「惡業」,也就是善惡相減之後能餘下正值,那就可算是一個 " 好 " 的設計了吧。



對於建築或室內設計師來說,在設計過程中思考諸如此類的因果關係,可說是設計過程中的例行公事吧。 

客廳中的家居配置、家族成員各自的空間配置,會對於家族成員之間的相處模式、家庭的價值觀等等,產生什麼樣的因果關係呢?

建築內部的空間形式對於長時間活動於其中的人,其人格特質的轉變又會產生如何的因果關係呢?



在城市與鄉村的外部環境之下長大成人,對於性格乃至於價值觀會產生如何的因果關係呢?

這是建築相關設計人士經常必須去思考的因果問題吧(至少在我的想像中是如此...),但是對於其他設計領域的人士來說,去思考如此抽象的因果關係似乎是很少在設計過程中被意識到的議題。

譬如說,一部公車(公交車)內部的座椅方向配置,對於乘客彼此之間的相處模式、輕度犯罪的發生率,乃至於車內的喧嘩程度,又會產生如何的因果關係呢?

可以確定的是,若是座椅採用面對面的方向的話,至少黏在座椅不明顯處的鼻屎數量會比較少吧?破壞公物的行為也會減少吧?























對於消費性產品的設計來說,設計本身會通過什麼樣的因果關係,對於消費者心中的價值觀、行為模式、世界觀、環境意識等等,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深層卻又隱晦的影響呢?


對於設計師來說,擁有能力去對於在一個設計過程中所做的某些決定,會產生如何的因果關連性,以及這些因果的運作又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業),確實是一項重要的能力。

設計師本人是否對於因果關係的存在具有足夠的敏感度,設計師是否能夠在腦袋中想像這樣的因果運作,設計師是否擁有根據因果概念做出預測的能力,都是對於一個設計師是否能夠在設計過程中做出 " 正確 " 決定的重要能力。(在這,「正確」是指能夠導引向設計的目標的那些決定)

當一個人能夠習慣以「因果」的概念來思考與觀察時,事物彼此之間的抽象關連性似乎變得豁然開朗了,不是嗎?




6 則留言 :

  1. 上文如为你所想,你是一个负责人的人。
    然,洞察因果。知数世纪的因果,以及何为善果,和为恶果。
    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呢,个体有生之年可得如此广大无量之智慧否?
    你说了结果,但其过程是?????
    也许需要真正做了的人才知道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你可能把事情想的太嚴重了,若是今天的我比過去的我多了那麼一點點的智慧,那也就足夠了。


      人在有限的一生總是要追求自我的成長,但是那並不代表非要成為上帝不可啊。

      刪除
    2. 解。
      我也有傲慢了。

      刪除
  2. 今天终于碰到一个思想上有相似性的人了,以前还在想为什么大家不理解我的思想呢?这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呀?虽然现在我依然没有答案,但至少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一样不明白,不认可。




    當一個人能夠習慣以「因果」的概念來思考與觀察時,事物彼此之間的抽象關連性似乎變得豁然開朗了,不是嗎?


    关于您说的这句话,我想说点自己的看法,因为按照这套理论,万事万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果我们去以这个方式思考设计方案的所造成的”果“的话,是否未免太过复杂?因为按照这个思维模式,任何的事物都能扯上关系,另一个事物在关系链上越靠近事物,事物本身对其的影响就愈快,俞深,反之则依然(当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等位置来说,也亦是不同的)。 那么对于设计来说,需要考虑多长多广的关系链比较正确?或者说比较合适?而且这种思维是否太过理性?设计,尤其是插画,概念等设计都需要很多感性的东西,这样是否有点舍本逐末?


    希望得到您的指点,谢谢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設計」只有理性是不行的,只有感性也一樣是不行的。
      如果你的問題是「理性與感性的比例?」之類的問題的話,你只要擁有自己的答案就行了,至於他人對於同一問題的答案是什麼,我認為那是不重要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