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

2.1-6 造形的「理性」與「直覺」

在這章節的前幾篇文章是以偏向理性的角度來討論一些造形方面的基本元素,但是以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說,光憑理性往往是不夠的。

一般來說憑藉理性的手法所創作出來的成果頂多只能達到"不好也不壞"的水準。

對於多數藝術家來說,把創作目標決定在一個不好也不壞的水準是相當沒道理的,對於設計師來說也一樣,我們總是希望這些作品能夠達到某種類似於"極致"的境界。

藝術家原則上幾乎完全是依靠自身的直覺來進行創作,依據這種模式所作的創作通常會形成一種有趣的結果~「大好或大壞」~要不是贏家通吃的局面,不然就是全盤皆輸。


既然牽扯上所謂的「直覺」這回事,那還有什麼好討論的?

「直覺」就是「直覺」,既沒原因也不會有理由.......,不是嗎?

事實確實是如此,不過雖然我們無法對於「直覺」本身進行什麼探討,不過倒是可以談談與直覺有關的一些親身經驗。


一般社會大眾中獨立的個人是依據什麼標準對於這些造形做出好壞/喜惡的評價的?

實際上也是相同的~「直覺」。

這個答案讓人聽了很無奈,但是事實確實是如此。


我想談談關於我自身的一些實際體驗~

話說多年前日本的摩托車廠「川崎」(Kawasaki)推出了一輛叫做「西風」(Zephyr)的街車,當時的我看到實車時,對於從斜後方45度角看去的車尾部與尾燈的造形相當的著迷。
(也就是下面圖中的車、相同的角度)


























那順暢的曲線巧妙的將兩側的線條融合在一起,讓當時的我看得目不轉睛,難以移開視線。

而實際上這輛車還有其他排氣量不同的版本存在,在造形上相當的接近但是具有微小的不同。
(就是下面這輛、完全相同的角度)























這個版本的尾部造形卻沒有任何吸引我的力量,甚至還讓我覺得有點醜.....。

但是實際上這兩個造形相當的接近,也就是說那些微小的差異卻在我心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感受.....。

Why ?

毫無疑問的這當然就是我自身的直覺在從中作祟。

然後還有一個實際案例是一把曾經擁有的電吉他,是與下圖中相同品牌型號類似的產品~
























每當我盯著這把電吉他的琴身部份造形(Body)與其上的漂亮紋路凝視的當下,心中就會得到一種類似於所謂的「滿足感」之類的東西。(那紋路是與年輪相垂直的紋路,並不是年輪)

Why?

為什麼這些造形能夠在我心中產生如此的作用?而其他的造形卻不能?

我想這是個永遠無法被回答的問題.......。


但是我們可以相當肯定的說~「一個對於某人來說是"好"的造形,本身會具有一種類似於"吸引力"或"魅力"之類的力量存在其中。」

這種力量會觸動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會讓一個人內心中的某些東西被吸引過去,會讓一個人內心的某種欲望被滿足。

換句話說,我們被這個造形所具有的力量所"操控"了,這個力量"填補"了我們心中的某些空白。(一種類似於得到"救贖"的感覺......)

我相信多數人都會有類似於上述的實際親身體驗。


依稀記得不知道是哪號人物曾經說過類似這樣的話語~「......一個功能完備的東西在視覺上也必然是美的......。」
























雖然我的理性告訴我這句話並不總是對的,但是心底深處卻又希望這句話總是對的......。
























還是難道味道好的料理在視覺上也必然是美的???



















































設計師在進行造形方面的設計時常常也會依靠一些例如~3D繪圖、模型等等的工具來幫助做評估。

















































不過有一點倒是相當值得在此提出的,那就是關於"實物"與"替代品"在我們心中並不會產生相同的情感作用。

尤其當我們心中很清楚這個東西並不是"真的"(Real One)的當下更是如此。

唯一能夠作到相當接近的地步的大概只有車廠開發新車時所採用的真實比例的模型吧。
























雖然我們心中仍然知道這不是"真的",但是至少在視覺上看起來像"真的"。


另外還有一件關於「直覺」的議題值得提出來探討的~

日本當代藝術家  村上 隆  在他自己的著作中曾經提到~「無壓力之下創作出來的作品,就算在怎麼偽裝,都不會有人回頭望一眼。」

我個人是頃向於認同這樣的看法的。

不過我個人的說法是~「不是經由一個認真嚴肅的態度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多數外行人仍然可以經由直覺判斷出來」。

換句話說,一個抱持著騙稿費心態的小說家與抱持嚴肅專業態度的小說家所寫出來的作品,即使是一般閱聽大眾也能夠憑直覺大致上分辨出來的。


我之所以抱持這樣的主張的主要依據即是來自於實際的生活經驗。

讓我們以「音樂」來舉例說明好了~

「披頭四」(The Beatles)的音樂與時下一般偶像歌手的音樂在表面上並沒有太大的分別;不論是旋律、節奏、和聲、曲子本身的結構等等都相當的接近。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憑直覺分辨出披頭四的音樂似乎隱隱約約含有某種稱之為「內涵」、「內容」的東西存在其中。

而偶像歌手的音樂往往就是在直覺上讓人感受到缺乏這些東西,所以常常被批判為「無病呻吟」、「內容空洞」、「膚淺」等等的憑論。

這種憑直覺做出的判斷是即使不熟悉音樂的一般大眾也確實可以感受的到的。


但是請注意,這是指以直覺來判斷一個作品是否是一個嚴肅認真的作品,並不是指以直覺判斷個人對於這個作品的好惡。

也許我們憑直覺感受到這是一個認真的作品,只是個人並不喜歡罷了....。



但是話說回來,既然設計師在創作造形(或設計)的當下多多少少是依據直覺來進行的,而大眾也是依據直覺來做出評價,這麼說來一個造形是否會被眾人接受不就成了近乎於盲目的摸索嗎?

事實上也不必然是如此,個人對於一個造形(或設計)雖然會呈現差異極大的評價,但是還是可以用一些稍帶客觀性的方式去做出評估的。


主要的原則大致上可以依循所謂的~「大數法則」的概念來進行。

舉例來說,若我們將一個造形(或設計)根據他人的評價來給定一個分數(0~100),如果我們的統計對象只有一個人,而這人所給出的分數是80分,那代表這個造形具有80分的評價嗎?

這代表這個造形對於此人來說具有80分的評價,但是並不代表對於其他人來說也會是80分的評價。

但是一旦將統計的數目不斷增加之後,因為好壞評價之間的分數落差能夠被平均與中和,所以最終所得到的平均分數就能夠具有比較高的客觀性。

也就是說只要採樣的數目越高,所得到的平均結論本身的代表性就越高。

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意見不是意見,眾人的意見才是意見。

關於這所謂「眾人的意見」倒是有一個真實故事可以拿來說說,不過這是屬於所謂事後諸葛的那種型態的評價~

幾年前有一家義大利摩托車廠(Ducati)推出了一輛叫做「916」的當家跑車,其外形在當時受到相當普遍的正面評價,而且幾乎可說是那種「驚為天人」的高度評價,銷售狀況一飛沖天。





 但是經過若干年此車改款時卻將造形改變為下面的這個模樣~


























於是在車迷圈中對於此造形的罵聲不斷,銷售一落千丈......。

在這種狀況下再怎麼笨的車廠也知道應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於是在下一次的改款時又將造形修正回類似於原初的路線,也就是下面這個~


























於是銷售再度好轉,從此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那麼這篇文章的結論到底是什麼?

結論就是~「理性與直覺都很重要」。

「這不是一開始就知道的廢話嗎?」

「是啊,但是你知道這世上沒聽過這等廢話的人其實比你我想像中還來的多嗎?」

「........................................。」


你們知道這世上有多少人會提出例如~「請問哪裡有"便宜"又"好吃"的餐廳嗎?」這一類的問題。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種人真的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2 則留言 :

  1. 我不觉得”直觉“这么神秘
    从心理学的角度应该可以找到原因

    回覆刪除
  2. Re: sola <3873312827855160177>

    也許吧,不過所謂的心理學發展只有不到兩百年,跟其他學科完全沒的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