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

設計師要有進行哲學思考的能力

哲學、哲學、哲學.............哲學啊!

聽到「哲學」這個名詞,恐怕多數人都要開始皺眉頭了吧。

「哲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設計」與「哲學」又有何關聯呢?

請姑且聽我娓娓道來...........。


「哲學」與「科學」的概念~


一般人普遍將「哲學」與「科學」視為兩種各自獨立的學門,而事實上這是近代才有的觀點。

西方哲學的起點當然就是古希臘時代了,也就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那個時代。

而東方哲學就是從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的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談起。

在「哲學」的概念剛興起的那個年代,只有「哲學」、沒有「科學」,「哲學」本身就代表了一切的學問。

十七世紀的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書名其中的「自然哲學」這個詞語就等同於現代人所說的「科學」。(「自然世界」指的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物理世界」)



































即使在牛頓那個年代,「科學」仍然是位於「哲學」的範疇之中的,或者說在當時「科學」這個概念尚未發明。

少數有勇氣的哲學家會主張「哲學在科學之上」之類的言論,而這個主張也確實是事實。






在現代人眼中「科學」與「哲學」的分界~


這世上所有一切的問題可以簡單的分類為兩種型態,一種是科學性的問題,而另一種就是哲學性的問題。(這當然是以現代人的觀點來說的)

何謂科學性的問題?

凡是能夠以科學為工具做出真/偽的判準,那就是科學性的問題。

換句話說,能夠以科學的方式加以證明的,就是一個科學性質的問題。


而哲學性的問題呢?

除了科學性問題以外的所有問題就是哲學性的問題了。(這是現代人的觀點,再一次強調!)


如果我們試著問「地球是圓的嗎?」,我們能夠以科學的方式加以確認地球是否是圓的,因此這當然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問題。

其中的重點在於,不論地球是否是圓的,這個事實都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不論你是否喜歡一個圓形的地球,這個事實都不會改變。

不論由誰來加以證明地球是圓的,這個事實也不會改變。

但如果我們試著問「設計是什麼?」,問題的答案自然是因人而異,因為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如果有人說「設計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我們既無法以科學的方式來證明這個見解是正確的答案,也無法以科學的方式來否定。

在維基百科關於「哲學」的解釋中出現了一句相當重要的話語~「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

是的!「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

所謂的「知識」是一種客觀獨立的存在,與你我抱持什麼樣的思想無關。(記得前面的地球嗎?)

而所謂的「思想」是一種主觀的認知、看法,無法以科學的方式加以做出是與非的判定。

因此,是與非的概念也只能運作於科學的世界而已,一旦脫離了科學的範疇,是與非都不再有意義。







「思想」與「人」~


幼兒往往被家長視為如同寵物一般來加以"管理",理由是因為幼兒並不具有太多的自我意識,因此無法被我們視為是一個完整的「人」來對待。

所謂的「自我」,指的是足以區別自己與他人之不同的某些東西。

而一個人腦袋中所抱持的某些自己的「思想」,顯然就是用來證明自己不同於他人的最佳證據了。

我之所以為「我」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是我擁有不同於你的某些「思想」。

兒童即使擁有自己的思想也往往不被允許依照自己的思想來行動,而是被要求依照父母的命令來"執行"。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說這些兒童是「人」,到不如說是「機械」或「機械人」還反而比較貼切。

輸入與輸出、命令與執行,這並不是「人」。

所謂的人啊,依照自己的思想來做出行動,才是真正的「人」。



































兒童與成人的轉變~


在兒童的世界中,往往以是與非的觀點來提出各種問題,例如~「我可以........嗎?」或「..........不可以嗎?」。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簡單執行的「命令」,而不是「思想」,多數父母當然也作如此想。

隨著年齡漸長進入學校之後,面對他們的是無止盡的是非題與選擇題,這種情況更加助長了他們以「是」與「非」來思考一個問題的惡習。

直到成年後進入社會,才慢慢瞭解許多問題不是能夠以「是」與「非」來回答的問題。(哲學性的問題)

這時他們的提問方式才漸漸轉變為「為什麼...........?」,「你認為............?」。

換句話說,此時提問的目的從「得到一個可以執行的命令(答案)」漸漸轉變為「探尋對方所抱持的思想」。

這時的我們想知道的不是科學性質的「答案」,而是哲學性質的「思想」。

但即使如此,無法擺脫以"錯誤"的方式提出問題的人還是不少,這些人還是無法徹底擺脫「認為所有的問題都能夠以是與非來回答」的科學妄想。





設計的哲學、孤獨的思考者~


有些人以為學習哲學就是去學習那些偉大哲學家的各種哲學主張,這是天大的誤解。

哲學主張是一種絕對個人性的思想(個人財產?),與他者無關,也無法成為一種客觀的知識。

那些偉大的哲學家無論提出什麼思想主張,那終究都是屬於他們的思想,不是我們的,也與我們無關。

哲學的核心概念在於「質疑」,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將哲學家的主張照單全收卻不加以思考檢視一番,這樣的"不思考"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反哲學"的行為。

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不是他人的哲學思想主張,而是「哲學」本身。

哲學的實作方式只有一種,就是進行「思考」,而不是把他人的思想作為一種答案來接收。


兒童頃向於將他人的主張視為一種「答案」來接收,而聰明的成年人當然是以自己的腦袋來進行思考,然後產生屬於自己的思想。

會把他人的思想拿來假裝成自己的思想的人,毫無疑問也就是沒有思想的人。

因為自己沒有,所以想要取巧從他處取得,卻不願意自己動腦製造出來。

(會回答「設計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那些人,十之八九就是把在他處所接觸過的他人的思想當作答案來利用,說得好像是自己思考出來的主張似的,好掩飾自己實際上並沒有自己的思想的窘境!這些人實際上從來不曾真正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害怕被看穿罷了..........



我們不會看到一個現代的設計師做出什麼「黃金比例」的設計,唯一的理由就是因為那是他人(古希臘人)的思想,不是我們的思想。

如果一個設計師只是將他人對於設計的思想主張作為一種答案或規則來依循並做出設計,那麼這個設計師只能算是一個產出設計的機器,而不是一個設計師,甚至也不是一個「人」。

就像電腦的軟體與硬體,給它一個輸入,然後依照既定的程式內容運作一番,於是得到一個輸出,這就是所謂的「設計」,所謂的「人」嗎?

學生設計師確實常常將自己視為一種硬體,然後將設計的客觀條件作為輸入丟到以其他大師的理論主張作為軟體的程序來運算,於是得到一個設計成果作為輸出,卻沒有發現在這樣的流程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個不具有自我思想的機械,否定了身為一個「人」的自己,甘願讓自己成為所崇拜的偶像的複製品。


































哲學思考的勇氣~


進行哲學思考是需要勇氣的,尤其在我們的社會中更是如此。

通常在東方人社會中崇尚集體主義的作風,在這種客觀條件下若是一個人對於特定議題抱持著不同於他人的思想,往往會落的被排斥的下場。

雖然在設計的世界中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但是由於以往那種「害怕因為擁有自己的思想而被攻擊」的恐懼心態與習慣作祟之下,一個人需要擁有更多的勇氣才能夠自在的擁抱自己的思想。

同時由於「思想」本身不是可以被客觀的加以(科學性)證明的東西,於是由於害怕自己的思想不被他人所接受的恐懼,同時也帶來因為不被他人理解而產生的孤獨。




5 則留言 :

  1. 感觉自己病入膏肓了。

    回覆刪除
  2. 对设计理解的越深,就越是喜欢。

    回覆刪除
  3. 勇敢做自己,堅決不成為複製機~ 這需要底氣啊~哈哈

    回覆刪除
  4. 謝謝分享,初到此拜讀,在這裡找到許多解答,感謝解惑。真想進一步認識流浪人老師,有寫書貢獻台灣設計界嗎?再謝,祝好 佳節快樂!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也只是在這分享一些不成熟的個人見解罷了,置於出書那也是太遙不可及的事。

      感謝你對此blog的愛用!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