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1日

2.1-10 「臉孔」、「表情」與「表相」

在西方傳統的哲學思想中 ─ 也就是柏拉圖的哲學主張 ─ 將事物區分為「表相」與「本質」的二元論思想,事物的表相被柏拉圖貶抑為只是一種假象、一種虛妄的幻影(洞穴比喻)。

而西方的思想家與哲學家也一路的將這種價值判斷傳承下來,只不過,西方民眾在近代工業革命後卻一股腦地熱情擁抱物質主義,任憑思想家們如何的大聲疾呼,終究改變不了人們對於「表相」的喜愛。

這篇文章被歸類於「造型」的文章分類之下,自然也無法避免必須面對「表相」與「本質」之爭論了。

而設計師們,不論怎們說,確實也是推動人們沉浸於感官知覺所構成的虛妄樂園中的「幫凶」了。

雖然說執著於事物的表相,聽起來總是讓人感到有一點膚淺的味道,但是對於多數人來說,事物的「表相」確實很重要。


臉孔與表情的分別

柏拉圖口中所說的「表相」,實際上就是人們感官所唯一能夠知覺到的種種關於事物的「外觀」,而事實上,如果以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外觀」是由一個事物的「臉孔」與「表情」所共同構成的,此話何解呢?

事實上,即使是同一張臉孔,也能夠套用不同的「表情」,因而產生不同的「外觀」,也就是「表相」,但是其背後的基本框架,也就是那個唯一的「臉孔」確實是同一個。

所謂的「造形」,就是一種「臉孔」,但卻不是一種「表情」,為何如此說呢?

請在腦袋中想像出一個標準的正立方體,現在我們擁有了一個「造型」,也就是「臉孔」,但是由於這個立方體尚未被賦予一個材質(材料),所以它是一個尚未擁有「表情」的「臉孔」,是一種只能存在於人們想像中的一個抽象物,無法真實存在。

若是要在真實世界中將此立方體創造出來,那麼勢必要為此造形(臉孔)指派一個材質(表情)不可,只因為一個事物必定是以某種材質的型態才能存在。

換句話說,表情無法脫離臉孔而單獨存在,但是卻可以被分別思考,也可以被分開來個別操作,這是其中最有趣的部分。

就如同設計師在3D軟體中的作業流程一樣,先創造出一個模型(Model),也就是一個造形、臉孔、形式或結構,此時的模型實際上只是一個絕對抽象的概念,一個無法真實存在的物件,隨後再將表情附加上去,也就是一個材質,如此才能夠得到一個「外觀」、一個關於某物的「表相」,然後此物可以在真實世界中存在了。

因此之故,臉孔實際上是抽象的,而表情是具象的,兩者共同構成一個外觀、表相。
















「表相」很重要?

恐怕對於多數人來說,是的,事物的表相很重要。

不論思想家們如何的勸說,人們就是如此執著於事物的外觀表相,但是這是有原因的。

從現象學的觀點來說,事物的表相比本質還要來的容易成為意向的對象,也就是說人們之所以執著於事物的表相,只是單純的因為這樣做比較輕鬆、簡單罷了。

來一個假想實驗吧!

請想像此時面前存在著一個蘋果,哪麼,請問此時將心智的意向(關注對象)固定於面前的「蘋果」比較容易,還是固著於「馬克思主義」比較容易呢?

換句話說,觀察與思索一個具象的事物還是抽象的事物比較容易呢?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關注一個具象性的事物確實來的容易的多,除了少數能夠持續思索抽象性對象的哲學家或思想家之外。

對於多數人來說,心智總是難以改變的自動挑選了一條比較輕鬆的路來走,從這個角度來說,事物的「表相」確實相當重要,因為表相比較容易在多數對象身上產生作用。

啃一個蘋果總是比思索一個真理還要容易感到快樂。

所以,人們選擇了能夠被感官所直接接觸的「表相」,而遠離了柏拉圖最重視的抽象性「本質」。


























設計師的立場

其實,當然不是所有設計師也都認為表相很重要,只不過,設計總是必須被認同才有存在的意義,設計師本人如何想可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為受眾的人們如何想。

除了少數真的認為表相不重要也勇於堅持的設計師之外,大多數設計師確實放了不少的心力在設計物的表相外觀之上。

尤其是一個臉孔具有搭配上不同表情的可能性之上,設計師也容易被這種能夠提供想像力發揮的遊戲空間所吸引。

甚至有些設計師相當執著於一種「將尋常的臉孔搭配上不可思議的奇特表情」的一種設計遊戲之上。

尋常的物件,但是卻以相當不尋常的外觀出現在我們眼前~

































這也許也算是一種設計方面的「變臉」強迫症吧,而且勢不驚人死不休。


新的可能性

不論如何說,設計師將一個物件的「臉孔」與「表情」分開思考,確實能夠提供設計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尤其是以當今科技的能力,想要將什麼樣的表情附加到什麼樣的臉孔之上,進而產生什麼樣的表相外觀,其中的自由度可說是相當的大,至少在不考量成本因素時是如此。

因此,經由這些各不相同的表情所能夠引發人們的想像力也各自不相同,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對於今日的設計師來說,藉由科技之助在事物的外觀上做文章,於是在人們心中產生不同型態的詩意,確實比往日的設計師們來的輕鬆多了。

但是,柏拉圖的幽靈總是會在我們的心中提出質疑~「執著在這些〝膚淺的〞表相上做文章,真的好嗎?」

























4 則留言 :

  1. 最后的图怎么理解?
    「浮动的房子」吗?现实的世界是飘忽不定的,浮动的幻象,是一触即破的泡沫。眼前的景象犹如海中的波浪,看久了,便分不清哪里是实,哪里是虚。好悲伤呀~~

    回覆刪除
  2. 貌似这就是形式的自由吧?目的的一致性,形式的自由性。对吗?流浪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我不太明白你說的「形式的自由」是啥意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