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

設計科系學生的就業困境 (主要談台灣)

我相信多數選擇就讀設計科系的學生,都是以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為目的而進入該科系的,但是若要談論就業方面的現況,多數學生對於商業世界並沒有太多的了解而處於一種無知的狀態,而已經進入職場位置的員工由於事不關己,也沒有太多誘因促使他們對於後輩提出近況的報告以供判斷,而設計科系的教師出於不想否定自身存在意義的心態,也很少對學生談論這些重要的議題。

所以,我們就在這裡談談吧!


腦力型工作與勞力型工作的本質問題


設計毫無疑問是屬於腦力密集型態的工作,而腦力型工作與勞力型的工作在本質上巨大的不同,就在於腦力的產出具有相當大的彈性,而勞力在單位時間內的供給確是固定的。

一個從事腦力型態工作的勞工可以在單位時間內提供一定的腦力產出,如果有必要的話,這份產出也可以擴充五倍,但是卻不需要增加人手,這就是腦力做為一種產出的特質,換句話說,腦力型態工作可以是很少人做很少的事,也可以是很少人做很多的事。

勞力型態的工作的本質在於個人所能提供的勞力產出幾乎是固定不變的,若是想做更多的事,你需要的就是更多的人,在勞力型的工作中,想要以很少的人做很多的事是辦不到的,有多少人辦多少事是這種性質的工作的鐵律。

以日本的豐田(TOYOTA)在維基百科上的資訊來看,這個巨大的企業在 2011 年於全球所雇用的員工總數大約是 31 萬人左右。(人數之所以比想像中少是因為現代車廠都將組裝生產線工廠切割為獨立的企業來運作,因此這些產線員工不歸於豐田的雇員)

請問,在豐田這個企業中,屬於腦力型工作的研發、設計、行銷與屬於勞力型工作的組裝生產線員工,在數量上的比例大約是多少呢?

雖然難以找到統計數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比例必然存在相當大的距離,我想若是大膽猜測為 1:100 應該不算太誇張。(若是把實際上為豐田效力的勞工都算上,比例會更加擴大)

但是,若豐田在未來的某一年突然出現不可思議的暢銷大賣的景況,假設此時營業規模擴大了三倍來說,試問必須配合此時的營業狀況而擴充為三倍的職務是屬於哪一種性質的工作呢?

我想在這裡我們已經接觸到一個重點了~設計相關職務在數量上並不太會隨著營業規模而有大幅度的變化,這就是這種類型工作的本質。

在美國的APPLE即使產品銷售量增加了五倍,從事研發設計的相關職務數量也不會變成五倍,但是在中國的富士康提供勞力產出為 APPLE 組裝產品的職務數量就會有大幅度的變化了。


















嚴重錯誤的教育系統政策


一般來說,技術專科院校以提供具有技術性的勞工為主要存在目的,而大學則是以培養從事腦力型工作的人才為主要路線。(這是相當粗糙的分類方式,但是勉強說的過去)

但是過去的台灣在將技術院校大量轉型成為大學時,卻忽略了前段文章所提到的那個重點,也就是產業的現況以及不同類型職務在本質上的不同,同時還要再加上兩者在比例上的關係,導致於台灣的教育系統〝生產〞了過多的腦力型人才。

在將技術院校轉型為大學的過程中,這些院校所得到的是一種虛幻的滿足感,一種由培養〝低級的〞勞力供給升級為提供〝高級的〞腦力資源的教育機構自身虛榮心的滿足。

另外,多數勞力性質工作都具有某種程度的彈性來配合不同產業的工作內容,一個焊接工人可以焊接汽機車零組件、也可以焊接建築構架、也可以焊接船舶部件,或任何其他可以焊接的東西,但是叫一個設計飛機的工程師去設計汽車是行不通的。

由於勞力型工作具有這種適應不同產業內容而進行自我調節的功能,即使教育機構不小心生產了過多的人力,這些問題通常也能夠自行解決,但是銀行家是無法搖身一變而成為科學家的。

腦力性質的工作本身通常具有一種相當危險的特質,就是「與產業共存亡」的悲劇性宿命。

如果一個產業的前景不在,在此產業中從事腦力型工作的人才難以找到自身專業所適用的另一個產業而必須與船同沉沒,而在此產業中從事勞力型工作的勞工卻往往能夠找到下一條船而繼續生存下去,這實在是相當諷刺的一幕人生劇場啊。

從這個角度來說,被社會大眾所瞧不起的勞力型工作反而比腦力型工作還要來的〝安全〞的多。












圈內與圈外的人


許多(台灣的)大學生都有在餐廳打工賺時薪的工作經驗。

剛進入這份工讀職務時,大家都是毫無相關經驗的菜鳥一枚,假以時日之後當初的菜鳥逐漸的媳婦熬成婆而晉升老鳥行列,此時也差不多是正式出社會尋找一份〝真正的〞工作的時間點了,於是老鳥退場把位置讓出給尚是菜鳥的下一批未熟的新人,然後如此不斷的反覆循環下去,就像春夏秋冬的季節循環一般如此的自然。

雖然多數人對於一個職務上老鳥與菜鳥之間的交替關係都是抱持這種看似相當符合直覺的觀點,可惜實際上在很多時候狀況並非如此。

什麼情況下一個毫無經驗的新人才會有機會進入某個職場圈子的某個職務呢?有以下的兩種情況:

1.因為原本佔據此位置的老鳥基於某些原因而讓出了位置給菜鳥。(同一把椅子換人坐)

2.老鳥並沒有離開,但是職務的數量由於某些原因而增加了,於是菜鳥有機會進入圈子。(椅子數量變多了)

首先在談論上述的兩種情況之前,我們必須先有一個基本的認知,那就是這世上沒有任何企業喜歡雇用毫無經驗的新人這一事實,因為無經驗的新人就是一個〝無用的人〞。

也許有某些網友會主張,雖然新人是無用的,但是假以時日(一年、兩年、N年?)經過一番訓練之後這些員工不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嗎?

如果是如此的話,那麼企業就直接雇用那些已經〝經過一番訓練〞的員工不就成了,為什麼還要自己大費周章從頭來過呢?

對於企業來說,會雇用無經驗的新人(圈外人)的唯一情況就是在人力市場上已不存在有經驗的員工等待被雇用了,換句話說,這世上只有出於無奈而雇用新人的企業,沒有出於自願而雇用新人的企業。(縱使企業在招募新鮮人時會擺出一副樂意培養新人的態度,但終究只是在作戲罷了)

於是我們回頭來談論前述兩種圈外人得以進入圈內的機會。

關於第一種隨著時間而自然汰舊換新的情況來說,對於腦力型工作來講,這種循環的時間恐怕會拉的相當長,畢竟腦力性質的工作並不是那種時間到了老鳥就不得不退場的工作,對於多數設計相關的職務,要幹個三十年都不成問題,尤其是在西方國家更是相當稀鬆平常的狀況,圈外人若是想等待那些老屁股退出把位置讓出來,恐怕要等到天荒地老了。

要讓這種自然循環健全存在的重點就是必須相當謹慎的控制人力資源在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微妙平衡,而前一段談論教育系統的錯誤時就已經讓我們知道,台灣在這方面完全搞砸了。(在中國的網友看到這裡內心也許會有一絲絲的欣慰吧!)

關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隨著企業或產業自身的營業規模成長而自然帶出職務數量上的增長,這時圈外人就有進入圈內的機會了。

很可惜的是,這種機會也幾乎不會發生。(我說的是台灣當下的狀況)

首先,佔台灣產業比例最高的製造、代工產業來說,這些產業的規模成長發生在以前的時代,現今的狀況是基本上處於停滯的狀態,所以相關職務不會有開放給圈外人的機會發生,有的只是一群老屁股彼此之間相互跳槽的一種大風吹遊戲而已,椅子的數量並沒有增加,圈子基本上是完全封閉的,更不用提製造業中腦力性質工作在數量上的比例原本就相當稀少了。

第二種是由各種品牌廠商所構成的產業,包含服務業與大型消費品牌企業。

如 ACER、ASUS、HTC、GIANT 等等大型消費品牌,從目前的營業狀況來說,看不出來有任何短期內會一飛沖天的可能性存在,而即使發生這等好事,只憑這幾個零星的品牌廠商要解決設計人才過剩的問題也是不切實際的。(即使 HTC 佔有全部 Android 手機的市場,我也看不出來這企業有多雇用一個設計師的必要)

台灣的大型品牌廠商在數量上實在是少的可憐,在短期內也不會有任何變化。

那麼服務業品牌呢?服務業也是需要設計人才的不是嗎?

關於服務業在消化多餘的設計人才方面所面對的問題,基本上就是把前述的製造業與品牌企業的問題加總起來一樣,首先是服務業品牌雖然數量上夠多,但是規模卻罕有能夠超出台灣島界線的大型國際品牌,再算上服務業中腦力型工作在數量上的比例就如同製造業一樣的少,所以無法指望這些服務業品牌廠商能夠解決設計人才過剩的問題。



















「田野調查」~給大家的功課


其實我不太清楚台灣的設計科系老師們是否有對於學生揭露當下的商業現況,或者是學生們認為這只是出自於一個職場老屁股用來嚇唬學生的玩笑,但是我倒是建議所有打算學習設計專業的學生、已經是設計科系學生的學生、以及快要或剛剛離開校園的設計科系學生們,花費一些時間親身做一個簡單的田野調查,用自己的親身經驗來掌握實際的狀況。

首先,請登入所在地區的最大求職網站(在台灣顯然是「104人力銀行」了,在中國也許是「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網」或任何適當的大型求職網站),然後以適當的關鍵字將未來與自身所學的設計專業相對應的職缺都搜尋出來,然後請仔細觀察研究下述幾個調查重點~

1.符合自身所學專業的設計相關職缺在總數量上大約是多少?(不用真的去計算,只要約略掌握一下)

2.這些職缺中願意雇用無經驗新人的,在所有職缺數量上佔有多少比例?(這是最重要的觀察重點)

3.一個職缺大約有多少個競爭者在廝殺?(某些求職網站會有類似的統計,如「104人力銀行」,這是第二重要的觀察重點)

3.這些職缺在實際工作內容方面與你所想要的設計工作有多少的落差?

4.提供這些職缺的企業是什麼樣的企業?(代工?品牌?規模?外銷?內銷?設計公司?IN House 設計部門?什麼產品?等等)


 然後綜合上述田野調查的結論,好好思考一番接下來的路該如何走呢。



對了,由於我個人對於中國社會的現況比較缺乏了解,不知是否有對此議題感興趣的網友在文章回應中發表一下自身的觀察報告呢?






11 則留言 :

  1. 很有同感,所有综合大学都开设计专业,同班同学有4/5都不做设计了,毕业时确实很难找工作,像我现在的软件公司有200人左右,但是只有我一个设计。确实和行业共存亡啊,比如现在的动画,那么多人学可是大陆动画产业彻底烂掉了,去哪工作啊。也就互联网最近发展还好,但竞争也越来越大,还需看个人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刪除
    2. 第一,要认清自己已经活在这个社会上。第二,要认清自己还要继续活在这个社会上。如果有第三的话,你的第三我实在想不出来。

      刪除
    3. 社會是競爭的,這是事實,不過我個人認為有義務讓尚未踏出校園的學生了解競爭的激烈程度,畢竟踏入社會的學生總有選擇跳入哪一個圈子來競爭的權力,事先的戰情分析總是應該要有的。

      刪除
    4. 分析的真好,應該不止是設計科系學生的就業困境!是所有新鮮人都應該要自我評估,詳細參考,決定未來要走的道路呵~

      刪除
  2. 我在的学校本身并没有能力培养很好的设计人才,班里很多同学是在完全不喜欢不理解工业设计的基础上调剂过来的,上了4年大学毕业基本上也没人从事设计行业。今年也碰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季,现有公司人才饱和程度很高,但每年大学毕业的人数还在增加,明年的就业也很不乐观

    回覆刪除
  3. 两岸的情况有点相似。结合一下我的体会,国内的学校(不是太好的)的设计院校的毕业生或者是在校生实在是很纠结。我们专业做设计的人不到十分之一,这其中还包括已经读研的童鞋。个人的感觉,研究生阶段,还有类似的情况,不同的是,可以在这个阶段进行更多的尝试,因为有这个平台,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吧。可以到了毕业的时候,又是我们纠结的时候。。。

    回覆刪除
  4. 大陆这边情况就更严峻了 有教育本身无法培养出优质人才的问题 学生本身也对自己所选专业没什么兴趣的问题 出来后还得面对各种没门道关系跟权贵福二代竞争的问题 毕业生眼高手低等等 太复杂了 哪一年毕业季不是就业难 只不过报道的少 转业的还是绝大多数 大陆这边由于各行业对所谓“人才”能力要求参差不齐 各大中小城市的实际情况也不同 绝大部分只需要简单的劳动力而已 如果毕业后手上多少有门技术 比如熟练的软件操作技术 能按照指示完成制作需求等等 找个普通工作并不是太难 学生群体里很多在校本来也不努力 当初填报专业也并非个人好恶 只是听说哪个行业也许有“前途”盲目从众 (比如当初身边很多学国际金融的 听听这么大的命题就知道几乎出来必然转行的命) 宿舍里打打游戏混日子的也绝对不是少数 这一型的人出来肯定面临就业问题和考虑转行就成为必然 至于脑力型人才 需求量就太少了 如博主说老屁股们都占着位想进去绝非易事 金字塔越往上肯定越是容纳少量人才 学校这种密集型批量生产脑力型人才导致过剩是必然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原本我一直以為大陸在此方面雖然狀況也稱不上好,但是大抵上還是稍微比台灣樂觀才是,看來恐怕是難說了......。

      刪除
  5. 其實我不太清楚台灣的設計科系老師們是否有對於學生揭露當下的商業現況
    ......................................................................................
    你可以先問下你自己以前你的老師有跟你提到業界現實的狀況?

    ......................................................................................
    你爸媽會把ㄧ些經驗教導給你,你覺得你會聽進去?還是等哪天你真正碰到才真的感覺到

    回覆刪除
  6. 家裡有錢的,可以學藝術。
    家裡沒錢的,必須學技術。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