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

關於所謂「中國設計」的一些想法

在對岸(台灣的對岸當然是大陸)的設計圈中,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有人提出所謂~「中國設計」~這個話題,但是卻不曾看過有什麼人提出了一些有內容的見解,於是我在此想來試著說說。

(本文中所使用的「中國」、「中國人」等等字眼,一概是以歷史、文化、族群的層面來解讀的辭義,不是政治角度所使用的「中國」,在此聲明。)





必須進行驅魔儀式的一個主張


首先我認為「中國設計」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路線,但是在這裡我們必須先釐清一些基本概念。

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中所被提起的種種社會性議題,總是無可避免的被政治化了,其中當然也包含了設計圈所談論的「中國設計」。

在「中國設計」這個詞語的背後總是隱含了過往被西方列強所欺侮而留下的一份歷史仇恨心理在其中,也就是所謂「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一種民族主義式的思維,這一份思維淺藏在各種社會性議題中靜靜等待著出擊的機會來臨。

但是對我個人來說,所謂的「歷史」指的就是「已經過去的事」,是已經不再存在的過往事物的總稱。

我個人所認同的「中國設計」,是一個並不含有任何民族尊嚴、報復心理、政治話語、或進行一場文化競爭為目的的一個主張,也就是一個最單純的「中國設計」。

在這樣的「中國設計」的主張的背後,其存在的目的就只有一個相當理所當然的理由~「因為我們是傳統中國文化的進行場域,因為「我們」所指的即是「中國」。

因此我所唯一認同的「中國設計」的主張,是以文化為出發點的那個主張,而不是以政治為目的的另一個。



































為什麼我們需要「中國設計」?

在中國設計圈中每當有人提起「中國設計」這個議題,主事著從來不曾面對這個基本問題~「為什麼我們需要這個東西?」。

關於近代的西方科學理性思維東漸之後,同時期的中國人也漸漸的逐步捨去舊鞋子時,卻總是發現其中存在著一些即使經過長期的磨合仍然難以適應的某些思維習慣。

換句話說,中國人所學習的那些「西方的設計」,與中國人自身深層的某些價值觀、哲學性思維難以契合。

縱使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多數西方文化的事物都能夠被不同文化族群所順利的接受,但是終究還是存在著某些 " 狗改不了吃屎 " 的思維習性難以克服。

這即是「中國設計」能夠存在的一大理由。

而另一層面的問題是關於身為一個中國設計師自身身分認同的問題。

即使一個中國設計師,在過往的受教育過程中接收了如此大量的 " 西式 " 的教育,我們也不會因此而成為一個真正的西方人。

在西方的教育與設計師的自我認同之間,形成了某一種錯位、斷裂,以致於一個從事西方式設計的中國設計師內心深處產生一種腳不踏地的半懸浮狀態,一種自我認同的錯亂。

但是在這裡我想要強調一個重點~關於設計師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所必須進行的自我身分建構來說,這是一種選擇而非義務。

任何一個中國設計師都有選擇進行「西方的」或「中國的」設計的權力,我所主張的「中國設計」是一種選項,但不是一種基於文化血緣的義務。

因此,在我眼裡任何一個中國設計師都沒有非要從事「中國設計」不可的理由,畢竟中國式的設計只有在能夠契合某些傳統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時,才能稱之為一個 " 好 " 設計。

故,「中國設計」是一種手段、選項,但不可成為自身的目的或義務。



































「中國設計」自身的優勢

先來看看做為隔壁鄰居的那個民族─「日本」,在尋找自身的身分認同過程中的故事吧。

日本民族自古以來就以自身所擁有的獨特且迥異於西方的美學價值觀為傲,對於自身所擁有的這一套價值體系擁有異於常人的絕對自信。

在從明治維新以降的文明開化過程中,某些基於絕對的自信而能夠熬過西方文化衝擊而被保留下來的傳統美學思想,進一步得以充分體現在當代的日本設計師所做的設計之中。

而這些「日本設計」也基於自身與西方人之間所形成的差異性來得到他者的青睞。


而所謂的「中國設計」也是如此,其對於他人的吸引力必然來自於自身與他者之間的異化。

若要說傳統中國文化對於西方人來說,是否是一個具有足夠的自身身分識別與吸引力的文化,這問題的答案無庸置疑是肯定的。

在國際社會上,傳統的中國文化是普遍被西方人認可的一個相當具有力量的知識體系,這是相當客觀的一種見解,絕非摻雜了中國人自身的民族虛榮心在內。

因此,對於能夠建立在自身傳統文化之上的「中國設計」能夠對外人產生吸引力進而被認同這一點上,我個人是抱持相當高的信心的。


話說回來,當代對於設計的眾多審核與評估的國際性組織,多數在本質上也是建立於西方人的價值判斷基準之上的,對於打算以「西方的」設計打入國際社會的中國設計師來說,這從來都不是一場公平的遊戲。

在流行音樂的世界中,也從來都不曾出現能夠真正踏上國際舞台的亞洲(非西方)音樂人,只因為所謂的「流行音樂」,就本質上來說實際上就是「 " 西洋 " 流行音樂」。

(我所強調的是其中的 " 不平等 " ,而非指 " 不可能 " 。)

對於打算以「西方設計」打入國際社會的中國設計師來說,「中國設計」無非是另一個更加事半功倍的合理選擇。



































眼前的困難是......

雖然說「中國設計」具有如上述的種種優勢存在,但是當代的中國設計師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出什麼「中國設計」。

在中國設計圈中談論起「中國設計」時,從來不曾看過有任何人懷疑起自身是否有能力辦到這點,似乎眾人往往不加思索且一廂情願的認定自己真的了解何謂傳統中國文化、何謂中國設計?(原因更多是歷史與政治因素,在此不談。)

但一個難堪的事實即是,當代的中國設計師(以及中國人)並不真正了解傳統中國文化為何物,頂多只了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在外的某些物質性現象而已。

過年時發發紅包放放鞭炮、端午節時滑滑龍舟吃吃粽子、中秋節時賞賞月亮吃吃月餅,這就是當今中國人(與設計師)所能夠理解的傳統文化的內容,而這無疑是相當可笑的。

我們不會因為看到一個西方人在端午節時像個中國人一樣吃起粽子而認為對方真的理解中國文化,畢竟所謂的「文化」是一種相當深層的事物,並不僅只於表現在外的事件而已。

文化包含了一個民族的價值觀、美學觀、人生觀、宇宙觀、是非判斷的準則,甚至是一些不可理喻又不知所謂何來的意識型態等等,是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眼前的中國設計師所做的「中國設計」,說穿了不過就是將一些傳統元素如同腫瘤一般將之附加在一個事物之上而已。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將某些傳統戲曲的臉譜造型轉換為一個物件的外觀來進行廢物利用,相信不少人都看過這種設計。)

這種設計並不是我所想像中的「中國設計」,頂多只能稱之為「具有中國傳統元素的設計」。



































我所想像的「中國設計」,是一種能夠契合於傳統中國文化思維的設計,是一種在內部、在本質上含有中國式思維的設計,而非僅止於含有中國式物質外觀的設計。

何況話說回來,將某種物質元素套用到某個物件之上來做出設計,是任何設計師都可以輕易辦到的,即使是一般人雖然 " 做 " 不到,但也絕對 " 想 " 的到。

於是,眼前的任務即是......。



返身以嚴肅的態度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

關於傳統中國文化的內容,我個人主觀的將之分類為兩個層面:

一個是「作為起源的傳統中國文化」,以先秦時期的四書五經等等權威性典籍的內容為代表。

另一個是「作為世俗的傳統中國文化」,以儒家(儒)、道家(道)、佛家(釋)為主體,輔以其他宗派的思想內容為補充。

以上的簡單二分法是依照歷史演進的現後順序為安排,同時也系統性的貫穿了整個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

對於一個真正符合我想像中的「中國設計」來說,以上的嚴肅研究都是必要條件,至於其他那些滿足於將既有的傳統中國元素進行一些借屍還魂的設計操作的設計師來說,倒是不需要如此辛苦了......。

對了,作為一些學習的輔助教材來說,我會適當的在「閱讀推薦」的文章部分推薦一些合適的書籍。




6 則留言 :

  1. 大陆的设计师和学者比较浮躁 又常常以文化之名做设计 其实自己心里最清楚 自己不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 博主说的很对 我们设计师自己在怀疑自己 处于悬浮状态 何谈可以做好中国设计呢?我感觉现代社会能够像民国那样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的人 越来越少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所謂「民國」的狀況也沒有你所想像的那般良好,在西方強勢文化的作用之下,多數人對於傳統文化所抱持的觀點都一樣不怎麼客觀。

      刪除
    2. 谢谢你,流浪人,你的文章中透露的思想和提及的Topic总能给人以警醒和思考。
      新的2013即将到来,最好的祝福送给你和你的家人。愿新的一年,您能继续提供源源不断好的文章和推荐书,分享。共勉之。

      刪除
  2. 很赞同啊 “中国设计”不应该是这种仅仅从表象的看上去很“中国”应该是内部 就像原来博主说“禅”那一部分 应该是设计思维上很有中国人思维特点的东西 并不在于做出来的东西看上去是否偏西洋或者亚洲 当然这东西基于国情等很复杂的原因 做起来还是很难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之所以讓人感到很難,其實是當代中國(含台灣)設計師對於傳統中國文化的思維很陌生,若是一個思維原本就很典型的中國設計師,要他做出不符合傳統思維的設計才是困難。

      刪除